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基辛格警告:俄乌冲突最大输家竟是英国?

发布日期:2025-07-26 06:44点击次数:

2023年年底,英国首相苏纳克慷慨激昂地在欧盟峰会上吆喝,要搞个五百亿欧元的乌克兰战争基金,喊着“欧洲安全要靠我们——英伦三岛是先锋”。

可谁信?

马克龙和朔尔茨一齐冷脸:“别再拿我们买单!”英国的热脸贴了法德的冷屁股,场面尴尬。

英国坚持对乌援助不松口,法德却明确减码三成,摆明了不再陪演这场反俄大戏。

外表光鲜的“全球英国”,实际上就像一口快见底的水缸,里头已经干得吱吱作响。

数据摆在这:2023年英军弹药库存只够打仗30天,重装坦克年产不足20辆,NLAW导弹库存几乎见底。

伦敦金融城外资撤离,英镑对美元跌成了“老破小”,而国内通胀、罢工、债务、民意分裂……英国,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正一步一步耗成了“无米之炊”。

要说英国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得追溯到40年前。

撒切尔夫人搞新自由主义改革时,谁能想到今天的军工线会沦落成“组装厂”?

核心部件一个都不在手,全靠进口拼拼凑凑。

说白了,那时候英国政府眼里只有金融,与实体经济彻底割裂。

军工外包、核心技术甩手,表面向全球一体化看齐,骨子里却失了根本。

现在一旦爆发高强度消耗战,乌克兰那边一天用掉的导弹,是BAE公司一年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老牌帝国的脸面就这么被现实一巴掌一巴掌抽得啪啪响。

就连英国自己人都不信“全球英国”还能撑多久。

2023年,英国国防部报告里曝光的弹药短缺数据分明是“纸面军力”。

军工产能恢复得慢、供应链断了就啥都干不了,真要遇上消耗战,英国能扛几天?

靠进口弹药还幻想维持“大英影响力”,这不是笑话吗?

可不仅仅军工吃紧,英国经济也像漏水的水桶,哪里都堵不上。

最新统计,英国2023年通胀7.8%,虽然比2022年低,但实际老百姓日子更紧。

食品价格、能源价格轮番涨,老百姓工资反而缩水3.2%。

公共债务快顶破GDP的天花板,财政赤字连欧盟都嫌弃。

脱欧以后,贸易壁垒卡死了出口,零部件短缺让汽车业直接少造十八万辆。

政府一边砍卫生和教育预算,一边硬撑着给乌克兰送钱——这算什么?

为“对大西洋盟主的忠诚”牺牲自家民生,难怪工会罢工天数创下20年来新高。

罢工潮、通胀、债务、贸易战,英国经济三重锁喉,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你说英国是“民主样板”?

民众已经清楚,62%的人要政府先管好国内通胀而不是乌克兰的炮火。

偏偏政治精英死活装听不见,伦敦金融圈乐得其所。

军工订单和能源投机,资本的算盘打得精,底层民众只配做炮灰。

这国家的团结还能撑多久?

苏格兰独立议题又准时卷土重来,“不想被英格兰战争狂热绑架”——这话讽刺不讽刺?

外部环境也没给英国留多少活路。

脱欧本想甩掉欧盟包袱,结果自己掉进“制度性孤立”的死胡同。

运输军援在英吉利海峡堵成长龙,欧盟新规让货物从6小时延误到48小时,谈判防务协作慢得像乌龟爬。

想联合德国搞炮弹生产,半年扯皮还没个准信。

过去北约的“离岸平衡”策略,靠拉一派打另一派,英国还能左右逢源。

现在法德盯死能源和制造业安全,谁有心情理会英国的老把戏?

法国还得靠俄罗斯进口核电所需的铀,德国天然气一半多指望俄国。

不陪英国玩反俄,你还能怎么着?

英国真就成了“欧洲的孤家寡人”。

失去欧盟的制度协同,危机一来,英国管理成本直线上升。

脱欧换来“灵活自主”?

现实是“自断臂膀”,一旦遭遇持续消耗,危险立马暴露。

说起能源,英国还真没啥底气。

北海油田产量2023年创下近五十年来最低,只够自家用的40%,天然气储备连德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去年冬天,寒潮一来,天然气价格飙到300欧元/兆瓦时,政府只好高价从美国买液化气。

成本高得三倍,老百姓的能源账单一夜之间翻倍。

20世纪80年代靠北海油田吃红利时,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英国连能源独立都成了神话?

风电、可再生能源发展慢,油气老化严重,替代方案几乎没有。

偏偏英国为了反俄,主动断了自己最后一点能源保障。

法德再依赖俄能源,好歹人家有谈判空间,英国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正从“能源傲慢”一步步走向“能源恐慌”。

当战争拉长线,看谁最后被拖垮。

有人说,英国再怎么不济,全球金融地位还在。

但去年英镑兑美元汇率三次跌破1.20,外国资本撤离850亿英镑,伦敦金融城的繁华外衣下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英镑赖以生存的“全球影响力”与“经济稳定性”已被俄乌战火撕开口子。

外资大撤退、国债被抛售,英镑变成了“高风险资产”。

自以为是的避险天堂,风吹草动就露了底裤。

英国央行要稳汇率?

有钱都未必能稳得住。

说到底,英国在这场俄乌战争里扮演的角色,说是主角,实则消耗品。

英国的军工早已“买办化”,NLAW导弹的导引头靠德国、推进剂靠美国、炸药靠法国,本土不过是个代工厂。

自己库存没了,还得等人家供货,周期比俄乌前线还慢。

再看看中国,红箭-12导弹百分百国产化,年产五万枚,成本是英国同行的三分之一。

啥叫主权?

技术自立才是底气。

英国失去军工自主,还配说“全球影响力”?

说白了,这就是技术阉割,妥妥的“命门”被人握在手里。

反观俄罗斯,2023年GDP只跌2.1%,能源出口3300亿美元,粮食还创历史新高,社会整合得比西方那些自诩“民主韧性”的国家厉害多了。

总统支持率75%,军工厂三班倒生产,乌拉尔坦克产量翻三倍。

英国这边,政府支持率28%,军工企业还在罢工。

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模式”到底能不能持续?

西方一边唱衰俄国,一边自己先被拖进泥潭。

英国就更别提什么“体系韧性”了,资源全靠进口、国内分裂、战略摇摆,哪有资格再指手画脚?

俄乌战争明明是体系间的较量,英国这样一个“插手者”,不被先耗干才怪。

有种现实格外刺眼:英国在“全球英国”白皮书里高喊印太优先,结果2023年被迫60%军费砸在欧洲对乌援助上,印太部署一拖再拖。

两艘航母剩下一艘蹲在波罗的海,印太连个影子都见不到。

陆军装甲旅八成都送去乌克兰了,自己家门口只剩一旅战备。

战略收缩、现实逼仄,这不是一战后的英国翻版又是什么?

明明想做“全球消防队”,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给欧洲灭火。

如今,英国社会矛盾已被消耗战撕开口子。

工人罢工2700万天,医疗、铁路、教育全线参与,工资缩水,物价飞涨。

对乌援助支持率暴跌,民众更关心家里饭碗。

苏格兰民族党跳出来要对援乌搞全民公投,这事放在十年前,谁敢信?

社会撕裂到了这种地步,“国家统一韧性”到底还能撑多久?

说不好明天哪个议题就能点燃火药桶。

作为中国人,这场景看着真是复杂。

一方面,我们见证了西方自嗨式的“国家竞争力神话”一块块碎裂。

光环之下,英美这些“老大帝国”其实暗藏无数裂缝。

英国的下坡路,绝不是偶然。

全靠金融和大国自恋撑场面,一旦遭遇体系性消耗,立刻原形毕露。

另一方面,中国的战略路线——坚持自主发展,强调产业链安全,重视实体经济,绝不是口号。

我们经历了磨难,知道什么叫“自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英国今天的困境,是对中国继续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产业链、维护主权安全的最好注解。

我们绝不会重复他们的老路。

对西方媒体天天鼓吹的“中国式负面叙事”,这下有了活生生的反例。

英国“自耗干”的窘境,就是西方体系内生的弊病。

有时候想,基辛格那句“俄乌战争第一个被拖垮的不是乌克兰,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听起来像个预言,其实是一种必然。

英国想做棋手,最后成了棋盘上的耗材。

面子、里子一起丢。

现实的残酷,不在于谁喊得响,而在于谁能真正扛得住体系性消耗。

咱们中国人,早看透了这些套路。

现在该轮到我们比比谁能笑到最后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