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故宫博物院的原版题字原来是他?与郭沫若相比如何?网评:绝了

发布日期:2025-07-29 10:04点击次数:

全文940字,阅读完成2分8秒!

写一手好字,真的需要一支好毛笔!

六品堂初学者毛笔书法专用狼毫兼毫羊毫新手入门大中小楷书法毛笔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1925年秋,故宫文书科内,铺开丈余黄毛边纸。44岁的李煜瀛半跪于地,手握大抓笔,挥汗如雨。墨浪翻涌间,“故宫博物院”五字如巨龙腾空——每个字竟有圆桌大小!

十天后,神武门悬挂青石巨匾,万人仰首。老北京人惊呼:“这莫不是从颜真卿碑上拓下来的?”

正大气象,颜楷神韵的巅峰绽放

李煜瀛的书法,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士大夫气节。

身为清末重臣李鸿藻之子,他幼承庭训,颜体楷书早已融入筋骨。细观“故宫博物院”老照片:

“故”字左高右低如君子揖让

“宫”字双口方正,转折如刀劈斧削

“院”字竖弯钩蓄千钧之力,却含而不露

这般榜书气魄绝非偶然。彼时文人多写盈尺小字,李煜瀛却以半跪之姿运丈二巨纸,笔笔力透纸背。单士元回忆:“抓笔如扛鼎,墨迹未干已透三层纸背!”

新旧碰撞,匾额更替的时代密码

1949年秋,神武门悄然换匾。

当郭沫若潇洒的行书取代雄浑的颜楷,一场跨越时代的书法辩论就此开启:

李煜瀛——楷书——正大庄严——民国肇始 !

郭沫若——行书——灵动飘逸——新中国建设!

有人叹李煜瀛匾额是“最后的庙堂气象”,赞其如“黄钟大吕震醒六百年宫阙”;亦有观者更爱郭书飞动笔意:“琉璃瓦下该有枝蔓舒展的生机。”

书生报国,笔墨背后的文化脊梁

李煜瀛何止是书家?他26岁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欧,成为中国留法第一人,归国后创办中法大学,蔡元培赞其“以墨汁浇灌民智”,故宫博物院创建时,他既是理事长又是“御用书手”。

他题匾时不取分文,唯求“使帝王宫阙成百姓学堂”。这份初心,让那五个大字在青石上生长出文化平权的精神根系。

遗韵长存,历史缝隙中的永恒星光

今人走过神武门,仰见郭老墨迹时,可曾知晓地砖上还留着1925年的墨痕?

李煜瀛真迹虽被更替,其精神却在台北故宫延续——弟子庄严题写“国立故宫博物院”时,仍以隶书传承师门筋骨。

市场拍卖场上,李煜瀛书法仿品频现。某幅落款“石曾”的《博爱》被专家指出:“笔力虚浮,岂有当年半跪书匾的千钧气魄?”

故宫600年大展中,一张老照片引得游客驻足:斑驳的青石匾上,颜楷如巍峨宫墙般撑起历史天空。有白发老者喃喃:“这字里有山河气啊...”

李煜瀛以文人之脊梁托举文明传承,纵使墨迹隐入尘烟,那半跪书写的文化觉醒姿态,早已镌刻在中华记忆最深处。

他的毛笔不是书写工具,而是劈开帝制沉暮的启蒙火炬。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