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陈赓为哈军工堵门求批示,周总理笑称:这事得写进自传里

发布日期:2025-08-06 06:48点击次数:

1952年,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现代化军事技术人才的极度匮乏,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高层领导们深刻意识到,培养掌握先进科技的军事英才,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刻不容缓。

一个大胆的设想浮出水面。它关乎一所前所未有的军事高等学府的诞生,这所院校被寄予厚望,要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的摇篮。而它的筹建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从战火到筹建

这故事始于1952年3月,中央军委收到一份来自两位高级将领的紧急报告。聂荣臻元帅与粟裕大将联名提议,尽快建立一所全新的军事工程学院。这项建议,很快便得到了高层的集体认可。

紧接着的6月下旬,中央做出一个颇具深意的决定。他们从朝鲜战场前线,将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将军调回国内。中央明确指示,这项重任——筹建这所未来的军事学府,将由他全权负责。

到了7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任命,正式委派陈赓担任这所学院的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就这样肩负起了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奠基的重担。

然而,摆在陈赓面前的,是一堆“零”开始的困境。当时,学院没有现成的校址,没有一砖一瓦的校舍,更谈不上师资队伍、教材设备,甚至连管理经验都一片空白。

但中央的要求却异常明确且严苛: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高水平、国际一流的军事工程院校。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堵门也要办大事

面对铺天盖地的困难,陈赓展现出他一贯的雷厉风行与不拘小节。1952年秋,为了哈军工的筹建事宜,他需要周恩来总理紧急批复一份重要报告。总理日理万机,时间宝贵。

陈赓心里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非常规”的办法。他选择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地点——在洗手间外,成功地“堵”住了正在小憩片刻的周恩来总理。

他直接递上那份紧急文件,请求总理立即批阅。周恩来总理对陈赓素来信任有加,他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审阅并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总理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半开玩笑地对陈赓说,这件“厕所批报告”的趣事,将来一定要写进他的自传里。这段轶事,无疑是中央对哈军工项目极度重视的生动写照。

紧接着,陈赓便马不停蹄地动身前往苏联考察先进的军事工程院校,学习经验。回国后,1952年9月,他首次召开了筹委会会议。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都直接做出了指示。他们对哈军工的未来定位非常清晰,明确指出要将它建设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

这句话无疑赋予了哈军工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与厚望。它不仅仅是一所普通院校,更将是培养共和国军事科技精英的摇篮。

高楼平地起

1953年4月25日,哈军工的校园基建工程正式启动。陈赓亲自挥锹,铲下了第一锹土。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这样规模庞大的学院,无疑是挑战极限。

然而,在陈赓的带领下,全体建设者们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工程。短短数月时间,超过十万平方米的校舍拔地而起。

奇迹般地,到了1953年9月1日,哈军工竟然真的按期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不仅是对陈赓领导能力的肯定,更是国家意志与人民奋斗精神的胜利。

学院初步规划了五个系,涵盖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以及工兵等多个兵种。此外,还设立了预科,共包含二十三个专业方向。

这使得哈军工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也是全球唯一一所集海陆空多兵种、多技术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军事院校。它的诞生,彰显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

为学院讨训词

哈军工即将开学,陈赓心里还装着一件大事。1953年7月10日,他前往中南海,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学院的建设情况。

汇报中,陈赓提出了学院面临的实际困难,比如经费紧张、优秀教员短缺、时间异常紧迫等等。但汇报的重点,是他的一个特殊请求。

陈赓希望毛主席能亲自为哈军工的开学典礼写一篇训词。他知道,这篇训词将不仅仅是一篇贺辞,更是学院未来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指引。

同时,他还恳请主席能为即将创办的学院学报赐名。毛泽东主席听完陈赓的汇报和请求,欣然同意。

他随即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让萧向荣将军负责起草训词的初稿。对于萧向荣的文字能力,毛主席向来是高度信任的。

主席表示,训词草稿完成后,他会亲自进行修改和审定。至于学报的名称,毛泽东更是亲自挥毫,笔走龙蛇地题写了两个字——“工学”。

这足以见得,毛泽东主席对哈军工寄予了多么深厚的期望。对萧向荣的信任也非一日之功。萧向荣出身贫寒,却自小勤奋好学,文笔出众。

在革命初期,他便凭借卓越的文字能力脱颖而出。早年投身革命,长期以来负责我军的宣传和文件起草工作。

他曾为平型关战役写下珍贵的日记,真实记录了历史瞬间。后来,他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这份刊物也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审阅。

毛主席对文章的严谨要求出了名的。据传,他甚至会亲自检查萧向荣起草文件时的标点符号,这种细致与信任,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萧向荣也曾为彭德怀元帅撰写重要报告,其笔力可见一斑。正是凭借这样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萧向荣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他无疑是党和军队中一位重要的“笔杆子将军”。

1953年8月26日,由萧向荣起草、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正式颁布。这份训词,字字珠玑,成为了哈军工未来办学的核心指导思想。

训词中明确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师生们的工作与学习作风。它还特别强调了“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一治校理念。

这明确了教员在学院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为后续陈赓广罗人才,尊重知识分子奠定了基调。

两老办院,唯才是举

在筹建哈军工的过程中,陈赓始终秉持着“人才为本”的理念。他深知,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他甚至不惜顶着压力,打破常规,去汇聚和重用各路精英。

陈赓亲自拿着一份份专家名单,找到周恩来总理,请他签字协调,从全国各地调动顶尖人才。总理也全力支持,协助他解决人才的调动问题。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弹道专家沈毅的调入。沈毅曾因“贪污罪”而受到过处分,背景有些复杂。保卫部门对此有异议,认为调动他可能带来问题。

但陈赓却坚定地认为,沈毅的专业能力对于哈军工的建设至关重要,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顶住了内部的反对声音,甚至不惜直接找到毛泽东主席,请求签发“释放手令”,最终将沈毅调到学院任教。

陈赓还提出一个创新的管理理念,叫做“两老办院”。这里的“两老”,指的不是年龄,而是“老教授”和“老革命”。

他坚持将知识分子(老教授)放在科研、教学等重要部门的正职岗位上,而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革命)安排为副手,协助管理。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一些老干部的议论和不解。有人私下里抱怨:“我们是机关枪底下爬出来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他们舒舒服服念几年书,凭什么就直接当正职?”

陈赓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向大家解释,哈军工建设的是现代化军事工程,需要的是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老革命的丰富经验和组织能力是办院的保障,而老教授们的学识和技能才是办好一流教育的关键。

他反复强调,只有“两老”紧密合作,相互学习,才能真正把哈军工办成高水平的军事院校。在他的努力下,包括张述祖、高步昆、曹鹤荪、薛鸿达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被任命为重要部门的正职,并最终统一了思想。

为了让这些高级专家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科研,陈赓在生活上也给予了他们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楼房作为专家宿舍,专门设立的饭厅供他们用餐,甚至连家属子女的安置问题都一一解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赓自己却始终居住在简单的小平房里。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极致尊重。

鞠躬尽瘁,薪火相传

1954年7月,哈军工的教学计划制定完成,提交中央审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份教学计划竟然经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最终通过。

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再次印证了最高层对哈军工的超高重视,也体现了学院教学体系的严谨和重要性。

陈赓对哈军工的投入,达到了“拼命三郎”的程度。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他心脏病频频发作。但他全然不顾,仍然马不停蹄地为学院的各项事务奔波操劳。

即便是到了病危之际,陈赓的心里仍然只牵挂着哈军工的发展。他躺在病榻上,依然坚持给学院写信,指导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1年3月16日,陈赓将军因病逝世,将他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

哈军工从1953年建校到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实际存在了短短13年。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院共招收了13期学员,培养了多达10867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百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超过两百位将军,以及二十九位两院院士。

哈军工的办学精神和模式影响深远,它的“血脉”延续至今,孕育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

结语

哈军工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一场战略远见、破格实践与对人才极致尊重共同作用的奇迹。从陈赓在洗手间外“堵”周恩来总理批报告,到他坚持“两老办院”的人才战略,每一个“非常规”的细节,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敢于突破、勇于担当的魄力。这份对知识、对人才的极度渴求,以及那份“拼命三郎”式的无私奉献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国国防科技教育的坚实基石。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