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3 19:43点击次数:
7月20日,克里姆林宫突然释放信号: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势在必行”,甚至可能达成“重大协议”。 这一表态与半年前特朗普求见普京遭冷遇的场景形成戏剧性反差。 就在三天前,北约秘书长吕特公开喊话中国、印度、巴西“给普京打电话施压停战”,却遭中印联手回怼。 普京为何在此时向特朗普低头? 答案藏在美欧联手打造的“制裁铁钳”和盟友的潜在背叛中。
美欧的“组合拳”打中了俄罗斯命门。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时,对俄罗斯发出50天停火通牒:若期限内未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能源征收100%关税,并对购买俄石油的第三国加征500%“二级关税”。 俄方最初不屑一顾,梅德韦杰夫嘲讽特朗普“表演最后通牒”,俄股市甚至逆势上涨2.7%。
四天后,欧盟的致命一击让俄罗斯笑不出来了。 7月18日,欧盟通过第18轮对俄制裁,封锁105艘俄“影子舰队”油轮,限制印度炼油厂加工俄原油,并收紧石油限价令。 这是2022年以来最严厉的制裁,俄石油出口的“东西两条腿”被同时斩断。 能源收入占俄联邦预算的30%-50%,而印度作为俄第二大石油买家,已暗示“若美国二级制裁落地,将转向第三国采购”,这种潜在背叛让莫斯科坐立不安。
中印的强硬回应粉碎了普京的幻想。 北约秘书长吕特喊话中印巴“致电普京施压停战”后,印度外交部直接警告北约“勿搞能源双标”,强调保障本国能源需求是首要任务;中国外交部则明确表态“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这意味着,俄罗斯无法依靠两大贸易伙伴对抗美欧压力。 更让普京焦虑的是:中国虽保持能源合作(占俄出口收入38%),拒绝提供军事援助;印度则因与美国深化防务合作,态度日益暧昧。
战场压力也在逼普京妥协。 7月14日,特朗普宣布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系统,这些武器已开始交付。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直言,这标志着乌克兰反攻的“转折点”,“只有当普京确信无法前进时,他才会停手”。与此同时,俄军每天消耗1.2万发炮弹,而乌克兰无人机月产量飙升至45万架,7月22日单日被击落的乌军无人机就达259架。 战场消耗战逐渐掏空俄军储备。
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成为唯一出路。 今年初,特朗普曾向普京描绘诱人前景:解除制裁、恢复美俄贸易、默许俄在乌东利益。 如今,普京急需抓住这根稻草,克里姆林宫已确认普京将于9月初访华参加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而特朗普也被爆计划率CEO代表团同行。 北京可能成为“双普会”的绝佳舞台。
乌克兰的危机给了普京谈判筹码。 就在普京转向特朗普之际,乌克兰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 7月22日,泽连斯基签署法案削弱反腐机构独立性,引发基辅、敖德萨等地民众高呼“泽连斯基是魔鬼”,基辅市长克里琴科更指责政府“借战争走向独裁”。 同时,乌国防部长公开索要2026年1200亿美元军援,承认半数需靠西方输血,这种依赖性让特朗普有了施压泽连斯基停火的杠杆。
7月24日,第三轮俄乌和谈将在伊斯坦布尔重启。 俄方代表团由总统助理梅丁斯基带队,成员包括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局长科斯秋科夫;乌方则派出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 尽管双方仍各执一词(俄坚持“承认实控线为边界”,乌要求“完全收复失地”),战场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已让谈判桌成为更现实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