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11:18点击次数: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以精湛的火炮技艺赢得了毛主席的称赞,也受到开国元帅的高度评价:“他的迫击炮操作已臻艺术境界。”这位杰出的河南农民便是赵章成电视剧《炮神》中主角的真实原型。
关于赵章成,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闻:他在每次炮击前都会虔诚地拜佛。事实果真如此吗?他的成长轨迹又如何呢?
1964年,一场雨后泥泞的训练场上,已经年近花甲的赵章成依旧挺拔如青松。他用左手稳稳托住缺少炮架的迫击炮,右手则接过士兵递来的炮弹,目光坚定,精准地完成瞄准。在场的标靶顷刻间被一一击中。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满头白发、神情和善的老人,正是新中国炮兵领域卓越的专家,他的技术和贡献在杨得志等高级将领中广受推崇,也得到毛主席亲自表扬,以“迫击炮艺术家”之誉载入史册。
赵章成的军事生涯始于1927年。当年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奉命参与对红军的围剿,但他并没有执行命令,反而秘密与红军建立联系,最终毅然加入真正的革命队伍。在入党时,他的忠诚和能力甚至使得组织破格免去候补期,直接确定其正式党员身份。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缴获了几门迫击炮,创立了第一支炮兵营。赵章成被任命为营长,自此与炮结缘。他的射击准度几乎百分百,不仅在战场上多次创造奇迹,还因此获得“炮弹艺术家”美誉。在剧集《炮神》中,他是杨志华的原型,实际投身激战的频率和技艺甚至超越了虚构角色。
人生转折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敌人焚毁和藏匿所有船只,仅留一艘小船,红军只能分两批强行渡河。敌军火力密集,前途暗藏杀机。这时,上级急召赵章成携带红军仅有的一门“残疾”迫击炮登场。炮无炮架,难以调节射向,许多人束手无策。他却毫不迟疑,左手稳托火炮,用臂力取代炮架,三发炮弹接连击中目标,极大削弱敌人火力,为队友顺利渡河创造了条件。敌军震慑于红军意外出现的炮火威力,阵脚大乱、纷纷溃逃。毛主席为此专门签发奖令,称赞其为“神炮手”。
抗日战争时期,在百团大战后阶段,赵章成再次展现非凡技艺。当时敌据堡垒严密,唯一突破口便是用炮火迫敌出巢。可部队临战缺乏熟练炮手,只得紧急调赵章成支援,并配给六名从没接触过火炮的新兵。他亲自操控三门迫击炮,实施高密度精确火力压制。被俘日军回忆:“八路军射击密集、准确,我们甚至一度认为他们有一个完整的炮兵连参战。”顽固的堡垒依然未能完全摧毁。赵章成遂采用独特办法,自制“辣椒炮弹”,将辣椒粉混合装药,发射20发,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使用毒气弹,慌乱逃出工事,最终大获全胜。
在官家岭的战斗中,他又创造了一分钟发射25发炮弹的纪录,甚至单人操控三门炮。为突破竖立在高地的敌军火力点,他命令阵地前移至距敌200米内,并亲自调整射程,不断命中山头目标。
关于传说中赵章成“拜佛开炮”的说法,其实源于他独特的赋向和测距技巧。由于他未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完全凭经验操作:发炮前臂部前伸、五指并拢,拇指弯曲,手心微侧,通过这种类似双手合十的姿态进行射向赋予和距离预判。这一动作在外人看来酷似拜佛,因此误传成每次开炮必行祈福仪式。实际,这只是炮兵之间传授的实用技艺,与宗教无关。
进入抗战后期,赵章成的才能被上级器重,调往兵工厂参与火炮生产与改良。他发现当时制造的八二迫击炮只能直射,无法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曲射作业。他潜心研究,增加尾管,调整激发方式,让炮既能直射也能曲射。这一改进极大增强了火炮的适应性和战场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又转战东北、参与解放战争,并亲赴朝鲜战场,后任炮兵副司令员。1964年,他以副司令员身份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在全军大比武中,他再次以精湛的技艺让人为之惊叹如同当年一样,手持迫击炮,果断出手,炮弹无一不中。即便年过六十,依然被列为训练和宣传的榜样,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被拍成教学影片。
毛主席在听闻他的事迹后,也曾高兴地说:“要是全军都能有几个赵章成,那该多好啊。”
赵章成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一名目不识丁的农民成长为共和国的少将和火炮专家,不论身处一线还是特殊时期,又或者成为军中长者,他始终专注于技艺钻研、无悔于军旅。1969年,赵章成因心脏病猝发在北京去世,走完了光辉的生命历程。他的故事,也成为后来无数解放军敬仰的典范和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