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06:01点击次数:
帝国韧性显现
帝国的崩溃,可不是一条直路走到底。有时候是突然崩塌,像一声惊雷;有时候是慢慢腐烂,像一声叹息——要定义它,比亲眼看到更难。
第一部分:天崩地裂的开局——为什么西方专家说俄罗斯会迅速崩溃,结果却落空了?
普京在2022年2月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原本以为能快速拿下,结果却陷入了泥潭,越陷越深。
而西方专家也看错了俄罗斯的韧性。他们以为,一旦俄罗斯被切断金融通道、失去高科技产品进口、卢布暴跌、通胀失控,经济就会很快崩溃。
但三年过去了,情况却不一样了。俄罗斯的名义GDP增长了接近20%,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到4%之间,官方通胀也回落到了7%左右。这说明,俄罗斯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一蹶不振。
制裁未达预期原因
为什么西方的制裁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一击致命”呢?其实原因还真不少,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历史经验告诉俄罗斯,不能太依赖外部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俄罗斯搞过所谓的“休克疗法”,结果经济差点崩溃,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那以后,克里姆林宫就对那种“大撒把”的经济政策特别警惕。普京上台后,就特别注重财政纪律,比如他定了一套严格的预算规则:只要油价高于某个“财政基准价”,多出来的钱就直接放进“国家福利基金”里,防止政府乱花钱。
在冲突爆发之前,这个基金加上央行的外汇储备,加起来已经超过了6300亿美元,这成了俄罗斯应对危机的第一道防线。
另外,俄罗斯对美元也一直挺敏感的。1998年卢布贬值那次,让俄罗斯吃尽了苦头。所以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想办法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就开始尝试各种手段,比如资本管制、盯市结汇、央行加息等等,这些措施后来在2022年制裁爆发后,立刻派上了用场,帮助俄罗斯快速堵住了资金外流的漏洞。
总的来说,俄罗斯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早就为自己留了后路,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制裁没能“一击致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里有矿
三、家里有矿:俄罗斯可是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的顶级供货商。
能源这玩意儿,是硬通货,是大家离不开的刚需产品。
就算欧盟大幅减少买俄罗斯的石油,俄罗斯还是占了全球大约12%的石油出口和17%的天然气出口份额。
印度、中国、土耳其这些国家用“低价换市场”,虽然俄罗斯的油气销量只降了不到两成,但价格反而涨上去了,财政收入基本没受太大影响。
再说说大宗商品,这也是俄罗斯的护城河。
它可是全球最大的钯金出口国,第二大的铝出口国,第三大的小麦出口国。
现在新能源、军工、粮食安全越来越敏感,这些商品很难被替代,所以全面封禁也很难真正实施。
还有内需这块,俄罗斯国内工业和居民的能源基本自给自足,西方想通过“断油断电”来让俄罗斯经济大滑坡,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地缘博弈与制裁漏洞
四、地缘政治和大国之间的博弈:制裁的“漏网”与全球南方的缓冲作用
其实,制裁并不是全世界都同意的。像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这些国家,属于所谓的“中间地带”,他们大多没有参与对俄的二级制裁,这就给俄罗斯的商品、资金和零部件提供了一条绕道的通道。
欧洲要完全切断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
以前,俄罗斯的天然气占欧盟进口总量的大概40%左右。如果一下子把总阀门关了,欧洲的工业、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政治稳定都会受到冲击。所以,在天然气、核燃料、钯金这些关键物资上,制裁其实还是留了“后门”的。
另外,大国之间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互相之间是“战略互惠”。
比如,印度以30%到40%的折扣价格买俄罗斯的原油,然后再把这些油加工成成品油出口到欧洲;而中国这边,则通过本币结算、跨境CIPS系统,还有“一揽子进出口保险”等方式,来规避二级制裁带来的风险。
金融管控与经济稳定
五、金融防火墙:极端管控稳住货币和表面上的物价
资本管制:政府强制要求出口商在两日内把80%的外汇收入结汇,个人每次海外汇款不能超过1万美元。同时,配合海关的“数字密网”系统,防止现金和黄金偷偷流出去。
利率突变:2022年3月,央行一周内把基准利率直接提到20%,之后随着通胀回落又多次下调,到了2023年秋天又调回到16%。这种“先猛冲再拉高”的模式虽然让消费和投资都受到了压制,但成功稳住了卢布的预期。
金融替代体系:俄罗斯自己搞了一个类似SWIFT的系统叫SPFS,还有MIR支付网络,加上中俄之间的本币互换协议,确保国内支付和部分跨境结算不会“断线”。
六、战时经济暂时提振,以及官方营造的假象
军费拉动:2024年,俄罗斯官方预算中军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6%到7%,比危机前翻了一倍多。军工成了全国最稳定的订单来源,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带动工业产值上升,对GDP起到了“硬支撑”的作用。
信贷透支:目前国债规模只占GDP的15%,还有很大的举债空间。中央政府以高利率发债,商业银行也只好被动配合,用这种方式暂时填补了“消费减少—财政扩张”之间的缺口。
数据迷雾: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一些核心经济数据(比如贸易、财政、金融账户)就不再定期发布,外部分析只能靠“镜像统计”或者卫星遥感来估算。而官方的数据可能存在选择性披露或口径调整的问题,让人很难看清真实情况。
俄罗斯的三道裂纹
七、现在俄罗斯正面临着三道越来越明显的“裂纹”,它们分别是:人口问题、技术瓶颈和通胀压力,这些都在不断加剧。
首先,劳动力在减少。2020到2023年,俄罗斯净减少了200万人。特别是18到35岁的男性,很多人不是因为打仗死了,就是跑出去了。这样一来,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就出现了“招不到人”的结构性问题,工厂没人干,服务行业也缺人。
其次,技术被封锁。因为出口管制,像半导体、机床、航空发动机这些高端部件,俄罗斯自己能替代的还不到20%。中国和印度虽然能提供一些民用零部件,但关键的军民两用技术还是填补不了,这成了一个大漏洞。
再者,通胀也在悄悄升温。食品、房租、衣服这些大家日常能感受到的东西,价格涨得比CPI平均值快多了。而央行为了控制通胀,一直维持高利率,结果把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得喘不过气来,实业利润已经连续七个季度是负的。
八、总结一下,俄罗斯现在是“韧性”和“透支”这两股力量在拉锯战。它没有崩溃,主要靠的是几个因素:
一是危机记忆带来的财政安全垫;
二是拥有世界级的资源,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三是大国博弈下制裁没那么彻底;
四是在战争状态下,经济被临时“放大”了一下。
但支撑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定时炸弹”:
资源依赖掩盖了产业空心化的现实;
人口和技术的双重流失,让未来增长空间越来越小;
军费开支和高利率又把财政和实体经济绑得更紧了。
如果说过去三年俄罗斯还能撑住,是因为“油气钱+战争动员”这两个轮子在转,那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它必须面对两个硬骨头:
当欧洲逐步完成能源转型,全球油价下跌,那原本靠资源赚的钱还能剩多少?
军工转民用挑战
当战争打成消耗战,或者突然停火了,原本靠军工撑着的财政和就业体系就一下子断了,这时候那些被挤占的民用产业,谁来接盘它们的研发和投资呢?
俄罗斯经济的隐忧
换句话说,俄罗斯现在还能撑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它明天突然掉下去或者崩溃的导火索。
“没有崩溃”不代表“安全了”,它只是在靠资源和权力撑着一座独木桥,用高利率和高军费来争取时间。
桥的另一边,是痛苦的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如果不能及时跨过去,那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迟早会反咬一口。
俄罗斯经济的真正谜题,不是“会不会倒”,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代价去完成那场迟到的转型”。不然,迟早是要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