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伊朗高官转发“核平”以色列图片,俄罗斯无辜躺枪

发布日期:2025-07-26 06:54点击次数:

一张AI生成的核打击想象图,为何能让以色列媒体集体“破防”?当地时间7月13日,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以“伊朗高级顾问发布核打击以色列AI图”为由,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该报道不仅将这张图定性为“伊朗发展核武器的铁证”,还牵扯出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字里行间透着“天塌下来”的焦虑。然而,当我们拨开舆论的迷雾,会发现这场风波更像是一场由乌龙事件引发的政治表演——伊朗既没有核武器,也无意愿对以色列发动核打击,而以色列媒体的过度解读,背后藏着更深的地缘算计。

让以色列媒体“炸锅”的核心,是一张描绘核爆炸覆盖以色列全境的AI图像。画面中,蘑菇云在特拉维夫上空升起,冲击波向四周扩散,配文直白地表达了对以色列的威慑。《耶路撒冷邮报》宣称,这张图由伊朗议会议长加利巴夫的战略顾问迈赫迪发布,并称其为“伊朗核野心的象征”。但事实很快打了脸——这张图并非迈赫迪原创,甚至不是近期的产物。

通过对伊朗社交媒体的追溯可以发现,这张图至少在三四个月前就已广泛流传。有伊朗网友在今年3月的帖子中就分享过该图,当时巴以冲突尚未升级,伊以关系也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也就是说,迈赫迪只是在浏览社交平台时,随手转发了一张早已存在的“老图”,却被以色列媒体捕捉到,瞬间上升到“核威胁”的高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迈赫迪的身份。作为议会议长的战略顾问,他虽属伊朗政坛“高级官员”,但并非核政策的决策者。伊朗的核政策由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直接掌控,而哈梅内伊曾多次公开表态:“伊朗永远不会发展核武器,这违背伊斯兰教法的教义。”迈赫迪的个人转发行为,显然无法代表伊朗官方立场。

那么,为何一张“老图”的转发会引发如此大的风波?这与近期伊以关系的紧张态势密不可分。自今年4月以来,以色列多次空袭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目标,伊朗则通过支持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予以反制。双方在代理人战争中你来我往,舆论战也从未停歇。以色列媒体此时放大“核打击图”事件,本质上是想借助舆论施压,为进一步制裁伊朗、孤立伊朗制造借口。

从技术层面看,制造核武器需要三个核心条件:武器级浓缩铀(丰度90%以上)、核弹头小型化技术、远程投射工具。而伊朗目前的状况是:

其一,浓缩铀丰度不足。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4年5月的报告,伊朗目前的浓缩铀丰度最高为60%,且库存量仅约21公斤。要制造一枚核弹,至少需要25公斤武器级浓缩铀,伊朗显然尚未达到这一水平。更重要的是,伊朗在2015年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中承诺,将浓缩铀丰度限制在3.67%(民用核能水平),虽然后来因美国退出协议而部分恢复浓缩活动,但始终未突破90%的武器级门槛。

其二,核弹头小型化是难以逾越的难关。即使伊朗拥有武器级浓缩铀,要将其制成可由导弹携带的核弹头,还需要解决小型化、起爆装置等技术问题。这需要长期的试验和技术积累,而伊朗从未进行过核试验,也没有公开的相关技术突破。国际核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伊朗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掌握核弹头小型化技术。

其三,远程投射能力薄弱。伊朗目前最先进的导弹是“霍拉姆沙赫尔-4”,射程约2000公里,可覆盖以色列、沙特等中东国家,但该导弹是在朝鲜“火星炮-10”基础上改进而来,精度较差(圆概率误差超过500米),且无法携带核弹头。至于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伊朗目前完全不具备相关技术。其所谓的“远程火箭”,更多是民用航天的试验品,根本无法作为武器使用。

以色列媒体对伊朗的“核焦虑”,还透着明显的双重标准。鲜为人知的是,以色列才是中东地区唯一的事实上的核国家。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统计,以色列拥有约90枚核弹头,且具备完善的投射能力。其“杰里科-3”导弹射程达6500公里,可覆盖欧洲、亚洲大部分地区,能携带核弹头;其核潜艇也可发射潜射导弹,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从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却对伊朗的民用核能计划指手画脚,这本身就是典型的霸权逻辑。

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的敏感,源于其“绝对安全”的战略思维。自建国以来,以色列始终面临阿拉伯世界的包围,通过多次中东战争才站稳脚跟。在以色列看来,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大国,一旦拥有核武器,将彻底打破地区力量平衡,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因此,以色列长期将伊朗核计划视为“existentialthreat”(生存威胁),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进行打击——2007年,以色列曾空袭叙利亚的核设施;2020年,又暗杀伊朗核科学家法克里扎德,试图延缓伊朗的核进程。

此次“核打击AI图”事件中,以色列媒体的过度反应,本质上是这种“安全焦虑”的延续。他们试图通过渲染伊朗的“核威胁”,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同时为自己的扩军、空袭行动寻找合法性。但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早已被国际社会看穿。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在私下抱怨:“以色列总把伊朗核问题当成世界末日,但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是中东唯一的核国家。”

以色列媒体在分析“核打击图”事件时,还特意扯上俄罗斯,称其“在伊朗核计划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说法看似有理,实则牵强。

俄罗斯与伊朗的核能合作,最核心的项目是布什尔核电站。该电站由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承建,2011年投入运营,采用俄罗斯的压水堆技术,完全在IAEA的监督之下,属于民用核能合作,与核武器无关。俄罗斯之所以参与该项目,更多是出于经济利益——核电站建设合同价值100亿美元,同时可巩固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

在导弹技术方面,俄罗斯确实曾向伊朗出口过“托尔-M1”防空导弹等防御性武器,但从未提供过远程弹道导弹技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各国不得向伊朗转让可用于制造核武器或远程导弹的技术,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遵守这一决议。所谓“俄罗斯帮助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说法,更多是西方媒体的臆测,缺乏实际证据。

以色列媒体将俄罗斯拖入事件,实则是想利用俄乌冲突的国际背景,抹黑俄罗斯的形象。他们试图将伊朗塑造成“俄罗斯支持的核威胁者”,从而推动西方对俄罗斯和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形成“孤立俄罗斯-遏制伊朗”的联动效应。但这种将地缘政治矛盾强行捆绑的做法,显然难以得逞。

赤角认为,靠渲染威胁、制造对立无法带来和平。伊朗是否发展核武器,关键不在于一张AI图,而在于国际社会能否重建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信任,能否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以色列若真的关心地区安全,就应放弃双重标准,加入核不扩散体系,与伊朗等国共同构建中东无核区——这远比炒作一张虚构的图像更有意义。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