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1 01:13点击次数:
三晋大地,曾经“煤霸天下”,如今却被评为省级营商环境落后地区,这差距不禁让人咂舌。2024年,人均GDP仅2.9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线。不是我瞎说,数据就摆在那里。一边是昔日辉煌,一边是如今“掉队”,到底山西怎么了?而煤价暴跌、经济阵痛,更点燃了网上一片骂声。大家都在怀念“晋人治晋”的黄金时代,还真有人说,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救自家。可,这真是解药吗?咱们今天就把话摊开,掰扯掰扯这个事——山西,路在何方?
网上争论开始时,一边怀念胡富国治下的“山西奇迹”,一边拍桌子斥责这几年发展的低迷,简直火药味十足。“晋人治晋”的旗帜高高举起,赞成的说,自己人更懂家乡,只要兄弟齐心,黄土也能发金光。老百姓聊起胡富国,恨不得人人给点个大大的赞,说这才叫父母官,历来做实事、懂老百姓、顾家乡。可反对的也不买账,认为山西成了“煤老大”,就是在一亩三分地里兜圈子,不开眼界、不引进新鲜血液,思路保守,人才外流,发展慢悠悠,憋屈得很。表面一派热闹,其实都在较劲:到底是抱紧自家大腿,还是敞开门纳新客?到底是靠情怀还是靠规则?噱头十足,可真正的真相,这里还得慢慢抖落出来。
我们不妨慢溯时光: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加剧,煤炭跌价,山西矿工日子难过到家,工资发不出来,社会怨声载道。那会儿,山西的营商环境,连自家人都嫌弃。偏偏就在最紧要关头,胡富国回晋主持大局。“晋人治晋”仿佛救命稻草,山西用自己的方式闯出一条生路。有人说那是因为懂土,能接地气;有人说靠的是情分和本土历史的凝结力。可外面人怎么看?一位外地投资人曾私下吐槽:官员都是本地兄弟,说起合作热情高,实际审批、流程一拖再拖,好事儿不进门,熟人社会难以打破。老百姓也分三六九等,有的盼着新官员搞改革,有的忧心山西越来越守旧。每到经济阵痛时,“晋人治晋”和“舶来干部”之争,就一次次被翻了出来。
时间推到2020年以后,山西大力反腐、“煤改电”新策陆续上马,疫情阴影又让本就艰难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终于,三晋大地再次陷入“假性平静”——表面营商环境整改、讲创新搞宣传,核心问题却一直没撼动。反对声浪更大了:地方领导大量更替,不是“镀金族”,就是“走过场”,三五年就调走,留下产业吃老本。连省内的年轻人都逐渐“不看好本地”,北上广、长三角才是追梦主场。有人回忆胡富国的“引黄工程”,说那时的山西,百姓赚了钱,城市变了样,可如今除煤之外没有新支柱,营商环境优化提了多年,每年喊口号,大家照样用脚投票。反对者说得刺耳:“靠关系混日子那一套,就是拖山西后腿。”经济下滑、改革不深入,这不,落后帽子还真被扣实了。
你以为有了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事儿就水到渠成?其实大家心里的疙瘩还在。很多外地企业试水后发现,不少项目遭遇“中梗阻”,审批繁琐、人情味太重,一不小心就踩坑。官方一纸新政,基层操作起来却“走味变形”,本地小圈子依然强大。市井百姓吐槽:“经济还是靠煤,饭碗越来越小;人才还是往外跑,生意越来越难。”就在这“表面缓和”的外表下,新旧观念交锋得更加激烈。本地人喊着换血,外地人担心“水土不服”,到底是要突破认知的墙,还是继续自家玩自家的?反复多年的经济体制卡壳,外来人才难以落地,营商环境真正的春天迟迟没来。争议已经蔓延到普通家庭:年轻人考公、创业还是出走,家长苦口婆心劝留,孩子只想见大世面。山西仿佛陷入了更大的门槛——前有“人情铁圈”围着,后有“创新大坝”堵着,各方分歧越来越深,谁也说服不了谁。
说了这么多,“晋人治晋”这旗子可真高。不管是因为怀念胡富国十年的跃迁,还是希望自己人多顾家乡,赞成派总是一副“这才管用”的自信神情。可问题来了,这年头还真能靠本土情怀一黑到底?用心良苦,只能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山西现在的“活招牌”还真是过去的胡富国,并不是现实的营商环境。就像有些人觉得换个本地领导就风生水起,实际呢?老办法老一套,新形势反而成了新难题。外来经验不学,别地做法不借,只看谁的“门第”高,真以为经济就会闻鸡起舞?如此保守,难怪发展慢半拍。说“开放”是空口号,说“创新”是喊口号,说“营商环境”好都是嘴上功夫,那还不如不说。外来人来山西,感受到的可不是热情友好,而是程序复杂、人情难断。假装夸奖句:山西真不愧是“人情社会”标杆,可惜市场经济不讲人情,只看实力和效率。光靠怀旧,想振兴经济,怕是连明天的饭碗都端不稳。
咱们总说“晋人治晋”管用,可如果连新鲜血液和新理念都拒之门外,“守土为王”这种活法到底是保护山西,还是让山西裹足不前?难道靠关系和怀旧,真能把经济带出谷底?你觉得,山西更该坚持传统还是敞开卷门?正反双方各有啥理?评论区一起来吵一吵,山西的明天,真只靠山西人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