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央视《焦点访谈》:合力拓宽就业路

发布日期:2025-07-21 02:16点击次数:

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面对2025年预计达到1222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协同发力显得尤为必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就业问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地理阻碍和个人心态,同时详细介绍了各地的一些创新举措,以下是一些重点和分析:

### 核心问题与挑战

1. **规模与矛盾叠加:**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长与岗位结构性矛盾并存,不少行业存在人岗匹配度低的问题。

2. **“高不成低不就”心理:** 毕业生对薪资预期较高、专业匹配度要求较严格,加之社会和家庭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挑拣观望”中错过机会。

3. **考研未果后的迷茫:** 部分考研或考博未成功的毕业生,难以快速调整职业发展路径,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

### 应对策略与具体举措

各地高校和政府针对上述问题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就业渠道和提供多元支持,力求缓解结构性就业难题。

#### 1. **跨区域招聘行动**

- **云南的“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

为中西部高校毕业生搭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对接的桥梁,缓解就业地理阻碍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 **成效:** 如本文中提到的,活动吸引了18省的600余家企业,提供了3万个岗位,部分毕业生通过这一活动顺利就业。

#### 2. **微专业培养模式**

- **案例:山东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推出微专业课程,将本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 **特点:**

1. 小课程模块,实操性强。

2. 实行“双师制”教学(校内导师+企业导师)。

- **成效:** 毕业生持多项专业资质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例如,毕业生庄景昊手握多家企业offer。

#### 3. **科研助理岗位的设立**

- 针对考研未果但仍希望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高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解决短期就业问题,同时提供职业过渡机会。

- **案例: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助理岗位:**

一名毕业生从这一岗位中找到过渡期方向,既保留学术梦想,又避免就业断档。

#### 4. **政校企协同的就业创业服务站**

- **黑龙江模式:**

建立以AI技术赋能与政府资源整合为特点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站”。

- **特点:**

- 提供全面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帮扶。

- 举办高频次、精准化的线下线上招聘活动。

- **成效:** 如黑龙江省提供的专项就业活动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岗位,提升求职效率。

---

### 关键支撑:三方协同

1. **政府的精准政策:**

- 举办区域招聘、暖心服务行动。

- 推动教育部、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建立专项服务站或大型招聘平台。

2. **高校的全面转型:**

- 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用实践性更强的微专业和“校企合作”课程缓解就业压力。

- 通过引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优先实现“先就业再择业”。

3. **企业的深度参与:**

- 企业通过招聘会和校企合作直接培养所需人才,缩短用人与培养的时间成本。

- 东部发达地区企业提供高薪岗位,有助于缓解城乡和区域就业资源不对等。

---

### 对毕业生的建议

1. **就业心态调整:**

- 抛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包袱,将眼光放长远,“先就业再择业”可能打开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2. **重视实用技能:**

- 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和培训,强化岗位适配度;综合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微专业或考取职业资质。

3. **灵活应对变化:**

- 面对考研、考博未果的情况,学会在科研助理等岗位中积累学术经验,同时逐步探索职业发展路径。

---

### 总结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配合,同时依赖于毕业生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从云南到青岛,再到黑龙江,各地通过区域对接、专业优化、岗位创新和资源整合,推动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未来,随着“三方共力”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踏上理想的职业舞台。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